主句姜星火朱棣完整版 第五百二十二章 科举_页3
更新:07-29 06:35 作者:姜星火朱棣无错版 分类:军事小说
冗员,补充了基层官吏,剩下的就是对正经的京官的补充了。
这一点,自然就是依靠今年甲申科会试了。
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甲申科会试是一桩著名的疑案,当时的主考官是解缙和黄淮,读卷官是胡广、胡俨、杨士奇、金幼孜,而这次科举,在状元人选和整体录取问题上,都存在着极大地争议。
世人都认为刘子钦本来该当状元,但因为主考官解缙不喜欢刘子钦,认为其目中无人、骄傲自大(同性相斥?)于是私下将考题泄露给曾棨,导致曾棨高中状元,刘子钦仅为二甲第十二名,而曾棨是永丰人与解缙有旧,榜眼周述、探花周盂简,既是曾棨的弟子,又是解缙的同乡吉水人,这个排名被朝野普遍认为解缙培植亲信笼络党羽,这给解缙后来的人生和仕途埋了个大雷。
同时,江西籍贯的考生依旧维持了强势,占据了这一科的前七名,包括一甲进士三人:曾棨(永丰人),周述(吉水人)、周孟简(吉水人),和二甲进士的前四名:杨相(泰和人)、宋子环(庐陵人)、王训(吉安人)、王直(泰和人)。
在整体录取比例上,江西人也占了三成之多。
而在这个时空里,解缙和黄淮都被外放了,此时解缙正给老师董伦扶灵回乡呢,所以甲申科的这颗雷,也轮不到他来踩。
按照大明的制度,乡试中式的举人,于二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
所以,大皇子闭门思过的三个月还没结束,主考官不出意外地,被任命给了姚广孝和宋礼,而阅卷官则是内阁的三杨。
嗯,姜星火还真没把杨士奇怎么地。
这里面有个说法,就是科举会试,在明初时候的规矩,跟明代中叶以后是完全不同的。
譬如主考官,两个人的人数没变过,但在明代后期,那必然是内阁宰辅用来培植党羽的。
而在宣德、正统时,就要求三品正卿兼翰林院学士,至弘历以后,一般以大学士一人、翰林院学士一人,或“大学士即宰相,或侍郎二员”。
但在明初,则是会试同考官不限品级、出身,最初由礼部推选,翰林院官、京官、教官都能上。
嗯,划重点,“礼部推选”。
会试是礼部的重点工作之一,礼部现在在变法派手里,所以推选谁,只要皇帝不插手,那就是姜星火说了算。
会试乱不乱,国师说了算。
但国师不好意思亲自上,所以让资历深厚的黑衣宰相上了,再配个礼部侍郎,没人能挑的出什么毛病。
永乐二年正月二十六结束的太学之会,没过几天。
二月初八,永乐帝钦命礼部尚书卓敬前往孔庙,祭大贤至圣先师孔子,祭祀结束后,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便正式开始了。
二月初九,姚广孝、宋礼、三杨等人,就都跟着考生一块进考场了。
而甲申科会试在制度上跟过去没什么区别,主要有区别的地方,在考题上。
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与乡试一样,场地在南京夫子庙贡院,考生都在单间里考试,在进去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
单间里面有两块板,坐着就是椅子,展开就是床,下面放着马桶,吃喝拉撒都是在里面,吃食还得自己准备,因为持续好多天,所以一般都带不容易腐败的食物,通常就是大饼和米饭,然后配上熏肉、咸菜,不然的话,要是食物馊了,肚子再窜稀,那一边吃一边拉一边考,晚上还得睡在马桶上.
总之,自打二月初九开始考试,夫子庙贡院就落锁了,外面都是甲士围着,这时候就算京城要被攻破了,里面的人都不能出来。
反正姚广孝和宋礼以及内阁的三杨,这时候全都得待在考场的评卷房间里,谁都出不去,内阁只剩下胡广一个干活的。
那边更辛苦一些,倒是不好评判。
虽然会试是从初九开始,但一般二十五、二十六日就得开始填榜,二十九日(非闰月)就必须要发榜,时间上是非常紧张的。
淘汰,其实从初九就已经开始了。
第一场试五书(新增《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