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岁[重生] 第136章 第136章江头未是风波恶_页2
到中游,抬高了河床。每年都需要朝廷花费大笔的银两,征用大量河工去清理。
若是清理不及时或是遇大汛,便可能决口或者改,生出水患。
大燕经历两朝帝王挥霍,又多有天灾人祸,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常常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先帝又不重视运河治理,不愿调拨太多银两。拖延到今岁遇大汛,运河再次决口。人、畜,房屋等尽皆损毁,只能大批迁移。
灾情报到京中,朝臣关如何救灾又起了分歧。以工部和户部为首,分成了两派争执不。
如今工部与户部的两位尚书都是新拔擢来的能臣,两位都是办事的人,腰杆子挺得直,嘴皮子也一个比一个利索。
工部自然是主张治理运河,运河畅通带来的好处长足久远,若是放任运河淤塞,那从前所做的努力岂不是都费了?
工部尚书气得直跺脚,对户部尚书毫不客气地开骂:“运河畅通国民都是百利无一害,今年不治明年不治,越拖越严重,日后运河淤塞,沿河百姓迁无可迁,又当如何?”
户部尚书脸『色』也不好,寸步不让:“我能不运河有多重要?但国库没银子!安置灾民要钱!治理运河也要钱!都找我要钱,但银子就那么多,可不得紧要紧的来?!”
两方人马在皇极殿吵得不可交,哪方都有自己的理,若不是有人拉,都快要当场打起来。
实今岁遇的天灾人祸已算是了,但架不住国库实在是没钱,而不论是治理运河是安置灾民,都需要大笔的银两。
但户部却根本拿不出钱来。
殷承玉被吵得头昏脑涨,只能罢朝再议。
朝之后没召见想来寻求支持的户部工部两位尚书,而是召了谢蕴川入宫议事。
谢蕴川被薛恕领往养心殿去,习惯『性』就想同闲聊几句,却发现今日的薛督主似乎格外冷漠,板一张脸瞧起来十分不好处,只会应一两个字如“嗯”“哦”之类,与从前判若两人。
怀疑自己不何时得罪了对方,已将薛恕当做了朋友,便也不愿两人之间生出误会嫌隙,便询问:“我可是何处惹了督主不快?”
薛恕瞥一:“并未。”
谢蕴川满头雾水:“那督主为何?”
“家眷见咱家与谢大人太过熟稔,心里吃味。”薛恕揣手,微微扬起巴,不紧不慢:“咱家总得避避嫌。”
谢蕴川缓缓张大了嘴。
很想问你一个太监,哪来的家眷?
但这话就太冒犯了,明智地住了嘴,不再试图搭话。
只是心里是不琢磨,能瞧见与薛恕来往的人,多半也是宫里的人。但宫中不是不许结对食?薛恕的家眷能是谁?
一路琢磨,直到见到了皇帝,才打住了心里头的猜测,庄重地行礼问安。
殷承玉抬手让坐,便与说起了今日朝的纷争。
从长远来看,谢蕴川也支持治理运河,但入朝观政之后,也清楚了户部尚书的难处,叹息:“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殷承玉并未开口,只将几本账册推到面前:“你再看看这个。”
谢蕴川接过翻看,一开始神『色』尚且轻松,但接连看过几本后,神『色』便凝重起来。
——殷承玉给看得乃是户部呈递来的汇总过后的历年总收支账簿。国库收入大头依靠田赋,次是军屯,盐税等。除此之外,余如商税等税收都得可怜。整个大燕国库的进项大半靠田赋,而偏偏这些年来大燕天灾人祸不断,导致田地减收。更不说有大批官员士绅免除田赋,许多农户为了免税将田地挂在官员士绅名,日积月累来,田赋收入亦日渐减。
再看支出一项,军费与俸禄支出都是大头,仅仅去岁一年,军费支出高达三百九十万两,俸禄支出高达二百五十三万两。但这算是正常支出,谢蕴川瞧最后一项宗室支出,眉头已经打成结。
光是供养宗室藩王,支出竟已经高达二百一十万两之巨!
“可瞧出什么来了?”殷承玉点了点那些账簿,问。
“问题太多,难怪户部尚书在皇极殿差点和工部尚书打起来。”谢蕴川诚实。
这也实在怪不了户部尚书,国库出多进,账目已经『乱』成了一团。若不是看了账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