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第197章 王锡爵——明朝文坛领袖_页2
),面对江南大荒,他请求减免税粮,展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同年,王锡爵因政绩显着而被加封太子太保,但他谦逊地请辞,最终改封太子少保,体现了其淡泊名利的品格。
万历十六年(1588年),王锡爵之子王衡在乡试中夺魁,引发舆论风波。王锡爵坚决为自己和儿子辩护,尽管王衡在复试中依旧名列前茅,但这起事件对王锡爵的声望造成了一定影响。同年,他与申时行共同反对开矿的提议,显示出对环境保护和国家长远利益的考量。
万历十八年(1590年),国本之争达到高潮。神宗牵着皇长子的手,暗示不会废长立幼,但并未明确表态。王锡爵上疏力促神宗早立皇储,以定国本,但收效甚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到了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回朝担任首辅,面对国本危机,他提出了“三王并封”的策略,企图解决神宗的犹豫不决。这一举动引发了朝野的强烈反弹,王锡爵成为众矢之的,最终被迫撤销提议。同年秋,王锡爵再次力劝神宗早定国本,强调皇长子的教育问题,触动了神宗的心弦。
四、晚年
在万历朝的晚期,王锡爵的政坛生涯进入了最为复杂的阶段。作为首辅,他奏请停止江南织造、江西陶器的繁重贡赋,减轻云南的贡金压力,甚至动用内库资金赈济河南饥民,这些举措得到了神宗的全力支持,彰显了王锡爵在处理政务时的务实与民本精神。
然而,正当王锡爵在朝堂上力图推动改革之时,考功郎中赵南星的公正考核却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赵南星罢黜不合格官员的行动触及了内阁成员的利益,其中包括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以及王锡爵的旧属,这直接导致了内阁与部臣之间的激烈冲突。神宗最终的裁决是将赵南星降级并革职,连带一批为其申冤的大臣也被贬谪,这一系列事件令朝臣对王锡爵产生了极大的不满,认为他是幕后主导。
面对汹涌的舆论压力,王锡爵多次上书辩解,但收效甚微。在无奈之下,他连续八次上书请求辞去首辅之职,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远离了朝堂的纷扰。七年后,皇太子册立东宫,神宗特意派遣官员前去慰问王锡爵,表达了对这位老臣的深切怀念与肯定。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神宗再次想起王锡爵,希望他能够重新出山,委以重任。面对神宗的盛情邀请,王锡爵虽然感激,却坚决辞谢。他对言官势力的担忧促使他向神宗建议,对待奏章应当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这一言论激起了言官们的强烈反弹,旧账新仇一并涌出,王锡爵的名声再度陷入争议之中。
最终,王锡爵选择坚守自己的底线,拒绝重返政坛,他更加坚定了归隐的决心。三年后,这位曾经的首辅病逝于家中,享年77岁。朝廷追赠他太保衔,赐谥号“文肃”,以表彰他一生的贡献与美德。
喜欢古代历史着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