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师长范哈儿 第二百四十六节 英法美的强势_页2
口增加了百分之十,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了百分之四~五,播种面积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德国也因此控制了中欧的战略要地,并且可以在公路、航运、铁路各方面对整个西南欧的交通进行军事上、经济上的控制,形成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包围。希特勒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而英、法、美对此除了故做姿态的虚弱抗议之外无所作为。到四月初,英、法、美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撤回了驻奥地利使馆而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
在奥地利到手后,事情并没有出乎范哈儿对英缅总督的预言,希特勒果然把他的注意力,转到捷克斯洛伐克,他提出的领土要求是捷克斯洛伐克东北与德国接壤的苏台德区。
1938年5月,当中**队在南京战胜了日军的时候,欧洲的苏台德地区,正在发生一次史称“五月危机”的事件。
捷克斯洛伐克北部的苏台德山脉,以及大半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地带,曾经是以德裔为主的居住区,被称作苏台德区。刚好围绕捷克版图,呈马蹄形。苏台德地区从13世纪起,就属于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等国的领地,所以在一战之后,它随同波希米亚、摩拉维亚、斯洛伐克一起划分到新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是有着充足的历史渊源和根据的。
1938年3月28日,苏台德德意志人党的领导人汉莱因被召到柏林,希特勒接见了他,就在这次会见中,希特勒和汉莱因讨论了新行动的基础。
汉莱因回到他在阿舍的总部后,马上拒绝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关于少数民族条例的建议。4月24日,他在卡尔斯巴德(现卡罗维发利)提出了苏台德地区日耳曼少数民族的“合理要求”——《卡尔斯巴德纲领》。这个纲领不仅包括了苏台德区德意志人自治的苛刻条件,而且为进一步向捷提出领土要求打下了基础。
但是,对于捷克斯洛伐克来说,它是无法同意这样的纲领的,哪怕是作为谈判的基础。布拉格在苏台德区德意志人自治的问题上所能作出的让步不能使柏林满意,这是希特勒早已预料到了的。何况他的野心也决不仅限于苏台德区。因此,在三月末苏台德区的问题首次冒出来之后,德国就一直没有放弃对捷克进行军事占领的决心和准备。
从五月以后,希特勒在德、捷两国边境集结军队的意图和行动都日益明显和加强,中欧的局势紧张起来。
中欧的紧张局势使英、法领导人如坐针毡,加上远东那位范将军通过英缅总督传达的希特勒野心问题。当然很是让欧洲几个条约国家,赶到十分忧虑。
和希特勒相信范哈儿的预言不同,英国首相张伯伦,对于这位远东将军传递的情况,只是看作是他得自德国高层的内幕,并没有任何迷信心理。
但也正因为这样,让英、法两国政府,对希特勒的野心深感忧虑。
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事实上间接证明了“条约迷”的荒谬,在两次大战之间的那些年代,“条约迷”把欧洲折磨得够苦的了,一旦条约和大国的压倒一切的其他利益相冲突时,条约的神圣性就荡然无存。捷克问题的结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遗憾的是无论条约还是盟国都没有给捷克真正带来安全保障。除了苏联以外,没有一个国家在这场紧张局势中,真正明确表示并认真准备在事件发生时会给捷克以应有的援助,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为一个小国的利益大动干戈。在苏台德危机爆发后,苏联向捷克提出,即使法国不援助捷克,苏联也准备履行自己的条约义务,捷克最终并未接受。贝奈斯之所以决定接受慕尼黑的条款而不想单独战斗或是在苏联作为唯一盟国的情况下进行战斗,主要是因为他不愿意使他的国家遭受对德战争所造成的大量死亡和破坏,并且认为,如果苏联参战,“西方会认为我们是使中欧布尔什维克化的工具”,并“会在一场德苏战争中撒手不管”。
1938年4月,法国总理达拉第前往英国与张伯伦磋商。张伯伦对达拉第说,德国的野心暴露无疑,而英国是不会为捷克斯洛伐克作战的,并劝法国也这样做。两国商定,由英国政府出面警告德国“充分了解到自己所作所为的危险性”,同时,两国政府又在布拉格采取联合外交行动,促使捷政府向德国作出更大的让步。为此,一方面英法表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会卷入军事冲突,另一方面,在五月七日,两国驻捷公使正式要求捷政府与苏台德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