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学时代 第三百零七章 手工定装弹!_页2
懵逼的,过了小半秒,整个人猛地反应过来,赶紧追问最关键的数据。
言语透出急切之意。
子弹质量不稳定?
能有复装七八次的子弹不稳定?
对工人手艺和设备有一定要求?
队伍里可不缺工人出身的战士,听这情况,设备无非就是车床而已。
陈康最在意的只有一点——余华口中的产量低,具体数据究竟是多少!
“抛开原料供应环节,一条七人手工定装弹生产线每天产量能到100发—300发左右。”余华给出日产量数据,微笑道:“根据地目前能产标准发射药和底火,铜和钢也有,原料供应不是问题。”
车钢芯,锤被甲,锤弹壳,钻火孔,涂漆,装发射药和底火,子弹组装,这是全手工定装弹生产线的七道工序,每道工序最低一人。
一台车床和七名工人即可满足手工定装弹生产的最低要求。
这个方法是余华当初在贴吧上与人吹牛的时候,根据工业化生产子弹得来的灵感,核心思路就是你有你的工业化,我有我的手工化,只要有原料,我就能搞子弹。
《逆天邪神》
刚好合适,根据地已经具备发射药、底火、铜、钢等原料供应能力。
对于工业国而言,这种方法可谓吃力不讨好,但对现如今的根据地而言,对人均子弹5发左右的部队而言
还要什么自行车?
反正一句话,先解决有无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用的问题。
“100发到300发,够了,完全够了,哈哈,这种方法非常适合我们。”陈康面露喜色,眼眸中的困倦之意再次消散,心中的喜悦情绪无以复加,没想到出来送余华一趟,竟然得到了解决子弹生产的有效办法。
诚然,这种手工定装弹生产方式的效率低,产量低,质量存在不稳定缺陷,与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子弹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但这又如何?
这些缺陷影响什么?
论缺陷,部队长期采用的复装子弹最多,提高膛线磨损,精准度不够,有效射程低,杀伤力不足等等。
比起复装子弹,余华提出的这种手工定装弹,简直好的不能再好。
马列在上,这可是每天100发到300发,取最高数,一个月下来那就是整整九千发,四舍五入岂不是一万?
七个人+一台车床=月产1万发定装弹。
而七十个人+十台车床=月产10万发定装弹。
这是什么概念?
现如今红军八万人,每个月十万发定装弹则意味着部队人均子弹总量,以每个月1.25发增涨。
说真的,陈康高兴到已经快要落泪的程度,这可是真正的定装弹啊
不是打了一次又一次的复装子弹。
“还有,为了适应缺乏电力,提高便携性,还可以造一种人力车床,采用类似缝纫机脚蹬结构,加一个飞轮,实现纯人力生产,如此便能随军行动,子弹产量可能会有所下降,不过提升了适应范围,毕竟大多数地区不具备电力供应条件。”
余华想了想,高速运转的脑海随即给出一种改进方案,微笑道:“您把这个方法告诉教授就行,教授知道怎么做这种车床。”
类缝纫机动力结构+飞轮,两个人脚踩的力量,足够满足车床进行车削加工的转速,这种专门车削弹芯的车床无需造的太大,只要能满足加工直径几毫米的弹芯就行。
如此,车床重量完全可以控制在50公斤以内,拆分为各部件后由三名战士携带,随军行动,极其适宜游击战和敌后作战。
至于原料,一是由根据地供应,二是自我筹集。
“好,非常好,如此一来,甚至是一支连级部队都能生产子弹,自给自足,可以预见,你提出的这个方案将使部队弹药补给压力大幅度缓解。”陈康听到余华这个天马行空却极具实用性的改进方案,顿觉心动,连连称赞,作为出身部队的军事主管,他非常清楚余华提出的这种人力车床非常实用。
连级部队可常设基于人力车床的手工定装弹生产线,战时随军而行,闲时生产弹药,大大缓解后勤的弹药补给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