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红色警戒 第243章拼音和汉字_页2
更新:11-15 08:45 作者:大刀老猿 分类:军事小说
很快就把详细的声母韵母、音调,还有一些记不全的不规则变化一一都罗列了出来,并仔细给周围随行的唐药师、周白、何思源、李树春等人解释讨论了了一番。
“将军似乎赞同北拉派的稍多一些,那么将军也赞同他们的汉字拼音化?我看这种拼音方案如果用于汉字拼音化方案时,重复的频率就太多了。”何思源点了点头,又问道。
“汉字就是汉字,老祖宗流传了几千年了,华夏文明靠着汉字来延续传世,怎么能改成那些只有单调音节的拼音?”孟享直接说道,这个问题后世讨论的多了。他为汉字的辉煌而骄傲,岂会再去戴西洋帽子?
“文字是一个文明的基石,若是连文字都改头换面,那这个文明离断绝也不远了。”孟享感叹道,“拼音只能是一种便捷的注释,而不能成为根本。汉字的象形化特点,可以超出地域的界限,而使得不同音的各地民众团结在同一种文明之下。”
“那如此说来,简化字也是有些不妥当了?”旁边的周白插言道。
“不妥!强行推行简化字也不合适,只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慢慢的自行变化!”孟享直接否定道。
另一个时空的港澳台等地也同样在使用繁体字,也不见出了多少文盲。象形、形声、会意等法则已经让每个繁体字都有其渊源可以追寻。简化字的一人工简化,可能立即缺失了这个字的根源所在。
这个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文明的传承。
现在的繁体字从秦汉开始渊源流传至今,大量的文字记载流传了下来,记载着悠久的华夏文明历史。但一改成简体字,绝大多数人立即都不认得了。猜测的文字毕竟不是原本的意思,很可能就有了很多歧义。后世的民众对以前文化的继承就一下子断了根本,只能通过口口流传留下点原汁原味的东西。
对那些文字可以探寻背后秘密的就只有少数的专家了。大多数人想要了解,只能是通过从繁体字翻译整理出来的东西。知道华夏历史的人都知道,任何文字一经过整理,就绝对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这种法子对于扫清前世的遗留最是方便不过,几十年那些繁体字的老人死后,还有多少人能耐下心来去翻找故纸堆?
此时,孟享有了基地金手指的支持,恢复的不仅仅是国土,大国心态的培养首先是源自于自己独特文明的底蕴。华夏文明的底蕴幽香,远不是近代加了辫子和文奴的味道就能遮掩的。
所以他直接否决了简化字的说法,更不必提那些汉字拼音化了。
何思源点了点头,拿起那份讨论修改后的拼音方案看了一遍后笑道:“这个方案可行!这一下,又要出一个孟氏拼音法了!”
孟享不禁汗颜,剽窃者的心理素质还是需要厚脸皮的遮挡才可以表演到位。
“哪里哪里!这个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才有此启发。没有那些开拓者的求索,后人那里那么容易超越。”
“那就叫先锋拼音法得了,好记也好听!”李树春笑道,最近先锋军有钱了,他计划的那条通往莱芜的铁路也准备动工了。
有了这个简单易行的方案,再加上孟享的点头后先锋军的大力推动,很快特区内开始试行这种先锋拼音方案。
而新的教材也在紧张编订中。
老式的教材中有的甚至提出了拥护老蒋的党国口号,这让孟享以后如何向学习了这些教程的孩子们解释他与中央的不对调。
再说,教材也不统一,春节开学后,由于资金和时间紧张,和入学儿童人数的增多,都是用了各地搜集来的教材。此时正要进入下一个学年,而义务教育随着不断的开展,和不断的宣传,规模也越来越大。下一学年,才算是六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一年。
有了这半年的充分准备,先锋军自己已经建起了三所大型的印刷厂,借助着德国人的印刷机器,规模远超出了特区内的其他印刷厂。
最近孟享计划在微山湖附近借助着丰富的芦苇资源来建造一家新的造纸厂。现在也顾不得考虑造纸污染环境的问题了,特区内整合了十几家小造纸厂,形成了三家大型的股份公司,先锋军向里边注资,同样只分红和监督财务,不参与具体的管理。但在先锋军的扶持下,还是直接把其他***生产的小造纸厂挤到了一边。在没有养老退休等级制的拖累下,大型企业很多时候比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