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宋做权臣 第三百三十七章 蒸蒸日上_页2
赵谌的询问,朱氏却不知该如何回答,告诉儿子,他老子打算抢他的位置?这不是挑拨他们父子关系嘛。无奈之下,朱氏只好借用了张宝的借口,告诉赵谌他的父皇赵桓到了耽罗岛后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不宜远行。赵谌对此将信将疑,但母后这么说,他也只能将就着信了。
成功营救出了赵佶父子,最大的好处便是金国少了一个敲诈勒索宋国的筹码,同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警告了宋国国内那些心存不轨的人。细思极恐啊,既然张宝能够瞒过金国将赵佶父子毫发无伤的救回来,那若是想要动手让他们神不知鬼不觉的人间蒸发,恐怕也不是什么难事。
后世的键盘侠之所以在网络上能够肆无忌惮,那是因为网络给他们一种安全感,无论如何与人对骂,对手都不可能顺着网线过去揍他,没有遭受皮肉之苦的风险,说话自是随意,本性也就暴露无遗。可一旦要面临风险,那言行自然也就变得谨慎,会经过大脑分析以后才决定说还是不说。
网络实名制虽然会有碍言论的自由,但对于那些只敢躲在暗处恶语中伤他人的小人,却是一种有效的威慑。不必承担任何风险的自由言论,不如没有,因为有些话,是能杀人的。
心态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张宝派人营救出了赵佶父子,问心无愧的人会高兴,因为这是强大的一种表现,而心里有鬼的人则会惊惧,唯恐会有祸事临头,丢掉自己的身家性命。
张宝没工夫去跟那些小人勾心斗角,也没兴趣去搭理那些小人。只要别过分,那就睁一眼闭一眼,可一旦影响了正事,那就莫怪张宝心狠手辣。再给一次机会那是针对本性不坏的人说的,只为私利而损人利己的小人,没那个待遇。
这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成功营救出赵佶父子的消息即便朝廷有心保密,估计也是瞒不了外界多久,但只要朝廷不公开承认,那一切消息就只是得不到证实的猜测。而且民心思安,好不容易生活才恢复了平静,若是因为帝位之争再起波澜,这是现下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治国,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那就是考验君王与其臣下的判断。用对了人,那就是善政,用错了人,那就成了恶政。隋炀帝杨广下令开通大运河,这本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但就因为用人不当,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将一件可以彪炳史册的好事变成了指责隋炀帝昏庸残暴的佐证。
国家不稳时为恢复稳定需要不拘一格用人才,但等恢复了稳定以后,吏治也就成为治国诸事当中的重中之重。张宝自主持朝政以来,对于吏治自是十分上心。与过去敷衍了事的地方巡查不同,张宝派出巡查地方的人员都不是省油的灯。
而且与朝廷过去那种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地方巡查不同,张宝对于地方巡查又立下了新的规矩,即连带责任。第一拨巡查人员没有查出问题,而第二拨巡查人员却发现了问题,那第一拨巡查人员就要接受审查,看这拨人里是否是收了贿赂才帮人隐瞒。即便最后证明是清白的,也要承担渎职的处罚。
事不关己,才会高高挂起,一旦与自身的利益相关,大部分人也就会端正态度,认真做事。通过不断的巡查,地方官对于朝廷的政令不敢敷衍了事,最终得到实惠的还是百姓,百姓人心不乱,大宋自然也就安稳了。
张宝把持朝政已经一年有余,而大宋的发展势头却要强过徽钦二帝执政时。此时的大宋虽还没有恢复国力,但欣欣向荣的态势却足以让许多徽钦二帝时对大宋心灰意冷的老人感到欣慰。而更让这些人觉得不错的,还是大宋在对待外事时的强硬态度。
随着张宝执政,过去属于张家的海外呃随之向大宋开放,通过张家的视野,大部分宋人也随之扩展了自身的视野,目光也不再局限在大宋本土。原来这世上除了大宋以外,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等待着大宋去征服。
大宋的根本问题,就是地少人多。而随着大宋的海路通畅,即便大宋的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大宋朝廷也有土地用来安置那些“多”出来的人口。这得益于张宝麾下有一支强悍的军队,在强有力的武力保障之下,大宋周围各国即便不愿,也只能接受大宋的“民族融合”,可以说此时的亚洲,除了金国“负隅顽抗”外,大理、辽国、安南、真腊以及南洋诸国,随处可见宋人的身影,尤其是在东南亚一带,一座座具有汉文化特色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