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匡天下 后周名臣王朴
更新:11-24 03:20 作者:大杀四国 分类:军事小说
王朴,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字文伯。生于唐天佑二年(906),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五代后汉乾佑三年(950)状元。授职校书郎。王朴自幼聪慧警敏、勤奋好学。登第后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汉酝酿大乱,王朴审势东归故里,避乱免难。
后周广顺元年(951),王朴辅佐皇子柴荣。广顺三年,柴荣封为晋王。拜王朴为右拾遗、开封府推官。柴荣登基。王朴历任比部郎中、左谏议大夫、左散骑常侍、端明殿学士、知开封府事。显德三年,周世宗南征,王朴充东京副留守。世宗得胜还朝,升王朴为枢密副使。又一次南征,王朴迁为枢密使。第三次南征,授王朴以“便宜从事”留守开封。王朴保京城无事,支持世宗南征,大功告成。王朴规划开封城,设计、扩建、运筹合理。使开封街道畅通、壮阔宏伟。“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王朴明历算。考证诸历法之失,与司天监共撰《显德钦天历》。他通晓音律,考证雅乐,定七声立新法。使七均、十二律、八十四调再现并留传。王朴的《平边策》展现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运用战略上进攻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战术上进攻避实就虚,扰敌令其疲惫的方法而扩展后周版图,成就了宋一统。着有《大周钦天历》、《律准》。《全唐文》第八百六十卷有王朴文章四篇。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人,父亲王序,史书中对王朴的家世没有详细记载。
王朴在年轻的时候就很机警,聪明过人,喜欢读书,文章也写得很出众。王朴在后汉时以他不凡的才学考中了进士,殿试及第后,任校书郎,从此踏入仕途。
为了求得更快的发展,王朴和其他人一样找了一个自认为有势力有前途的人作为依靠的力量,这个人就是当朝的重臣杨分。杨分也很喜欢他这个才华出众聪明过人的年轻人,就让他住进了自己的府中,当了幕僚。王朴在杨分的手下做得很好,大家也都觉得王朴前途无量,但王朴这时却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在他的一生中,这可以说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决定。
其实王朴并没有什么神机妙算的本领,不过他善于观察分析当时的形势,他见杨分、郭威、史弘肇和隐帝、李业、苏逢吉两派矛盾日益加深,预见到不久的将来两派必有大的冲突,到时候自己必然要受牵连,况且他依附的杨分又站在和皇帝对立的一方,危险性更大。所以,王朴就找了个借口回了山东老家,躲了出去。不久,果然不出所料,朝中发生了政变,杨分等人被诛灭全族。原来和杨分有关系的人都受牵连被杀,唯独聪明的王朴幸免于难。
郭威领兵打回来后,隐帝在交战时被杀,李业在逃亡途中也被强盗所杀。不久,郭威建立了后周,王朴被重新任命为官,到驻守澶州(今河南濮阳)的柴荣府中做了掌管文案的记室,很受柴荣器重,等到柴荣调任开封尹时,又将王朴带走让他做了推官。这次王朴时运很好,柴荣不久就继位做了皇帝,他也跟着升了官职,任刑部的比部司郎中,掌管朝中百官的经费出纳和俸禄等事。
周世宗在五代时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他在有限的几年时间里,南征北战,为北宋时的基本统一奠定了基础,而且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他手下的一员虎将。王朴在这位明君的手下做官,才干也很快显露出来,被柴荣视为心腹之臣,经常委以重任。王朴显露才华的机会来自柴荣。
柴荣是个非常务实的君主,心里想的大都是些国家大事,在五代发展到后周这最后一个王朝时,统一的迹象已经显露出来,柴荣继承养父郭威的统一事业,也经常考虑如何四处征服的问题,但他自己又觉得没有太好的统一大略,于是善于用人的柴荣就想了一个好办法,让二十多个才华出众的大臣每人撰写策论一篇,说是试试他们的才能,其实是希望从中发现安邦定国的良策,王朴没有让器重他的柴荣失望,没多长时间就写了一篇《平边策》献给了柴荣。《平边策》是一篇非常简练的议论文,还不到一千字,但治国安邦的策略却论述得很全面,很有独到的见解,现简略翻译如下:
"唐失去道义从而失去了吴、蜀两个富庶的地方,晋失去道义从而失去了幽州、并州(指河东)两个战略要地,分析其失去的原因,就可以得到平复统一的策略。在道义不存的时代,都是君昏政乱,兵骄而民困,朝内有奸臣,边疆有叛将,势力小的不限制以致于势力膨胀,势力大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