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剑 第三章 师说
对于不知情的外人来说,天剑必然是一柄威力无穷的宝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可是倘若知道了天剑原本其实是剑灵之后,它的用处还仅仅只是这么简单么?
答案必然是否。天剑固然威力极强,神通各异,还便于隐藏,但这些都不是天剑最厉害的地方。
池夜来曾经在江湖轶闻中听说过,天剑之主都是前途无量之人,成为剑主的人没有修为低于人仙的。这本身其实包含两方面的意思:首先是剑主本人的能力,能排除千难万险找到天剑、之后又得到天剑的承认,这本身已经可以证明剑主的能力了;其次则是剑灵自身的能力,不要忘记这些天剑都是“昆仑剑圣”亲手所铸,随便哪一个都活过了成百上千年,她们的阅历本身就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更不要说,“东蓬莱、西昆仑”这两大剑宗中,已经处于半失传状态的昆仑剑宗赖以成名的“昆仑十三绝剑”。
之所以要加个“半”字,这是因为那些剑主们有的从天剑的手中习得了昆仑剑术,随后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并将其发扬光大,以传后世。最著名的自然还是公孙氏——她的“剑舞”在十三绝剑中正好位于末席。但原先的剑舞乃是双剑的剑术,在公孙氏的手中却可以以丝带同时驭使六柄长剑上下盘旋自如,这不得不说是剑术的一大进步了。
早在炎黄未战的上古之时,练气士们就已经活动在了神州大地之上,譬如神农的雨师赤松子、黄帝的帝师广成子。但那时练气士们的罕见程度和他们的出名程度是完全同比例的,随便哪个有一星半点神通的练气士,都可以在那个蛮荒的时代混出名堂来。
这种情况一直等到了周朝,整个社会都处于大变革时期才因此得到了改善。姜尚于泰山封神,将东夷天地八主封为整个神州祭祀的上神。之后大量的练气士随之奔赴齐国和其相邻的燕国,在那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才有了后来的方仙道和黄老道。
而与之相比,不要说是炎黄二帝,只怕早在伏羲氏的时代人们就已经会使用武器了。因此在方士们才刚产生雏形的时候,燕赵两地的剑术就已经天下闻名。越女出身赵国,她的剑术就更偏向现今所谓的武功一些;燕国除了剑士还多方士,叱剑术、御剑术的祖宗多半也就从中而来。
固然这些年来剑术发展日新月异,早就比当初强出了不知多少,但是对于法力尽失的张如晦来说,无论进步还是不进步总之都是比他强。当时的他决心长途跋涉从珠母朗玛峰一路走回道国,凭借先天之体练武来防身自然是最佳的一种选择,于是他就选择了就算在征西军中也耳濡目染不少的南华水剑。而当他开始将《南华经》与水剑一一对应、以道求法的时候,玄裳却发了话。
【我知,道一,种剑,术,也和,水有,关。】
既然有关就拿来试试吧,技多不压身——抱着这样的心态,张如晦就从玄裳手中接过了这路名为“剑浪”的剑法。
这路剑术最重气势,招式又多劈砍,显然是先秦之前越女一系的剑术,专门用于战场杀敌。那时刀这种兵器还尚未发明出来,战场上多用戈、殳、戟、酋矛、夷矛这五兵对敌。唯有越女将剑术改良授予越国军士,最终三千越甲破敌吞吴,终成霸主。
若是换了旁人,在长剑制式和剑术与那时大相径庭的当下,只怕还真难以用其伤敌。偏偏张如晦的法剑为了多铭刻箓文,将剑身铸造的较宽,剑脊也跟着加厚,这才能将剑浪的妙处尽数发挥出来。
不过对于以飞剑和短剑为武器的池夜来来说,这路剑术果然还是不行。叱剑术剑走轻灵,她的飞剑中甚至就有两柄剑身铸造的极细,专门用于危急时刻搏命一击。对于她这样的路子来说,十三绝剑中的“剑飞”应当会更适合一些。
……但是那样的话就超出了两人协定的范围,张如晦才懒得做这么麻烦的事情。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张如晦就看着池夜来将她知道的武功进行粗略的说明和演练,随后一一指导她如何具体针对每一招使出“百川异源皆归于海”的剑术来。当然,这次张如晦还又打了个比方,并继续用《南华经》中的道理来进行讲解。
“对方是河流,自己是大海,所以对方无论怎么流都会流到海里去——这个说法其实有个前提,那就是双方都是水。”张如晦看着池夜来朝自己一剑刺来,脚下轻轻一转就转到了对方侧面,反而一剑逼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