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风韵 第155章 找死的节奏
南霁云作为大儒,自然体谅郑性之心情,儒门子弟无人愿意看到孔子求学老子,可惜信史旦旦无法辩驳,用论道不过是自我麻醉。不由地笑道:“难道还要辩论?”
“算了。”郑性之摇头苦笑,佛门还能据理力争,儒家却无力反驳,无论是先贤还是史册,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李易点了点头,环顾众人平静地道:“史家权威没有说,太上道君著作也没有,后世的书能信?”
意思非常明白了,连孔子求学老子都有记载,老子化胡那么大的事情,先秦两汉竟然无记载,似乎不太科学。甚至,不少大儒考证,某些先秦诸子的传世之作,也是系后人伪造,这就给了别人发挥想象的空间,老子、孔子、太史公都没有记载的东西,可信度能有多高?
再说了,就算太史公离老子年代久远,那曾经求学老子的孔子,可是同时代的人物,老子化胡那么大的事情,难道不知道?难道不会记载下来?显然是不可能的。
以往,人们论辩还真没有注意到,往往不去关注先秦的记载,就化胡而去谈论,把精力挡在了学术和斤斤计较上,现在看看犯了灯下黑错误,最简单的问题视而不见。
“说的是有道理。”郑性之淡淡地道。
南霁云不免多看眼李易,隐隐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即将到来,索性不言不语静观。
“晚了,法主竟然理屈词穷。”柳青冥面如土色地道。
刘老非也是心中难受,作为正统的道门弟子,他坚信老子化佛经是真的,区区粗鄙的蛮夷番邦,能有什么大道理可讲,定然是太上道君西行化胡,道门子弟有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甚至面对儒家也不会低头。
现在,李易几句话无情打破了,一切都是假的,太上道君书里没有说,孔圣没有记录,史记中没有记载,用脑子好好想想,那些相隔数百年出世的著作,能有几分可信度。
从前,他真的没有去想过,也不愿去仔细琢磨,现在明显有些接受不了,胸中像是堵了块石头。
显庆法师显然非常高兴,虽说斗茶论道并非正式的官方辩论,却也是名流汇聚,一言一行都受人瞩目。
这种场合下,李易说的太乙宫掌院哑口无言,更何况还是道门神宵道的真传,无异于给了道门一记重重的耳光子。
从此,除非道门找到新的证据,还必须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名著,来验证老子化胡,否则,这就是座沉重的大山,始终会压在道门的身上,佛门再也不用焦虑辩论。
大明和尚却有另番心思,通过和李易的辩论,他深感对方对古本学识造诣的深厚底蕴,暂时不去深想其年纪不大,为何能涉猎如此广泛,对天竺沙门教义礼节如此之深。
单单从众人向都没去想的地方出手,眼光就不是寻常人能做到,要知道佛道辩论千年,始终以化胡经为核心,就看谁能压谁半筹,却没有人想到从关键人物入手。
不过,他不认为李易会帮助佛门,再怎么说天竺沙门浮屠是中土佛门的起源,哪怕他心知肚明禅宗以庄周为根本,却依旧不可动摇佛门正宗的地位。对方贬低打压沙门浮屠,已经得罪了佛门诸道统,除非是傻子痴呆,才会把矛头对向自家的道统,成为佛道共同的敌人。
似乎,对方还说孔子三次求学老子,无形中又让大儒不太舒坦,更是绝了儒家的门路。
试问,天下有这样的傻瓜不成?
有人可不这样想,张松岭就是其中之一,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眼看掌院哑口无言,现场气氛尤其诡异,立即高声道:“先秦先贤和太史公没有记载,并不等同没有,太上道君西行是有记载。是想,中土到天竺关山阻隔,消息必然非常闭塞,太上道君化胡传道,经千年时光流转,西去取经和上必然不会说,却会有汉唐高真来往得知。”
在场的道门人众眼前一亮,没有说不代表没有做,天竺道中土戈壁沙漠,虎狼成群,老子就算抵达天竺化胡,消息肯定不会那么快传来。取经的僧人为避免佛门被压制,自然也会隐瞒真相,这种解释也能说得通,至少能支撑危局。
掌院双目精光闪烁,沉稳地道:“说的也是,太上道君西行乃是去蛮夷,圣人大贤必然不以为然,此时不记录也是常理,后人通过行商得知不足为奇。”
似乎能说明问题,连显庆法师也不好反驳,掌院没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