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起波斯湾 126章 篷下的真相
?事情是如同表面上那么简单的吗?
在有心计与权谋的地方,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 >- .不像是数理化的公式那样,一目了然而又有着确定的结果。在赵旭以及香莲为代表的这样一群人中,事情永远都那么难办,也永远都没有确定的结果。
从哈勒合林铺设的“马路”共有两条,一条通向刘千所在的直属于赵旭的领地,另外一条则通向贺齐所在的,直属于亲王忽必烈的领地。在赵旭那儿的理由,大概就是如同张文谦与香莲说的那样。
平时运补给,战时好机动。就算是败了,只消拆掉就可以不为人所用。
这当然是良好的意图,但在一群关于手腕权谋的人手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香莲的马车走在已经铺好了一段的“马路”上,倘若有心人仔细看看的话,就会发现这里用的铁轨与在阿拉伯帝国以及欧洲“马路”上用的铁轨是两回事。
这不仅仅表示着“华夏帝国”有了锡兰明珠行省钢铁制造中心,钢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取代青铜。比方说武器与钢轨之类的方向上,同样也表示这样的“路”可不仅仅是马路。
这种事说给只关于手腕与权谋的科技白痴去听,说了他们也听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小小的屁民不明白不要紧,但倘若是当权者不明白,那么结果是什么,历史早已经给出了答案。看看满清、民国的遭遇,心中的疑问应该已经被驳倒了罢!
半圆形的框架非常高大,有些地方是用皮帐篷盖着的,有些地方则是用帆布作为蒙皮。在不高的地方,明亮的汽灯在散发出热量的同时,还带来了明亮的光芒。
“再洒些花露水,这都是什么味哪!”
香莲用带着香水的小手帕在自己的鼻子前面扇着,这样的大篷虽然使冬季施工成为可能,但同样带来的潮湿以及难以散发出去的霉臭味道。
在香莲坐着跑在已经铺好轨道的“马路”上,看着长长的隧道一样的施工现场。数万人一组在一座长达5里的通道里工作,工作的人群主要是汉人、南人以及前次作战时俘虏的亲王忽必烈的手下。
他们先把地面挖开,然后填下去的是由石子、熟石灰、炒过的黄土。再然后上面是成堆的块石,枕木、铁轨。这样的道路当然不能像未来那样,一条铁路上跑着一大串车厢的重载机车。但跑起来火车刚出现时,那样拖不了多少车厢的火车却没有问题。
而这一切的先决条件,就是哈桑在与来自高丽的,带着“华夏帝国产品”的商人们打交道的时候。也带来了建造“马路”的工程师,甚至还有一部分的枕木、铁轨。反正蒙古大草原上,空地那是多的是,放下这些材料也不是什么难题。
以前咱们是从赵旭的角度来说这两条铁路,那么现在咱们要从“华夏帝国”方面来说这两条铁路。
它的功用应该不用怀疑,就是为了控制整个蒙古大草原的。就如同当年美国佬一样,依靠铁路把他们的“文明”播洒在整个北美大陆,而原住民印地安人则失去了一切。
事实是那个结果是一定的,必须要发生的。就算是印地安人再崇尚他们的神,也无法阻止那些蛮牛一样的火车头,带来了军队、带来了商品以及威士忌。
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信不信神不重要,懂不懂得工业文明才重要。甚至人的数量也不重要,不然被西班牙人征服的印加帝国,难不成只是个传说。
不管怎么样,“华夏帝国”的人是不是打算当印地安人又或者说印加帝国的。因此铁路要一直修到哈勒合林,等到赵旭将来面对着火车不停运来的大军时,或者说蒙古人面对铁甲列车时,就只证明一点,科学征服愚昧,是必然的结果。甚至无关乎正义,无关乎是否人道。
带着这种观点,两条分别从赵旭领地以及亲王忽必烈领地一直连接到哈勒合林的铁路,就将给“华夏军”带来极大的优势。甚至为此,“华夏帝国”装备了几列铁甲列车,用来对付那些想要截断铁路的人。
可以这样试想一下,将来“华夏军”进军的时候,可以沿铁路建立据点。然后主力在两条铁路之间迅速前进。而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就是哈勒合林城。
如果从未来来讨论的话,那就是哈勒合林将会是两条铁路交汇处。在征服了整个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