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从英伦开始 318 塑像和外销瓷
更新:09-20 13:51 作者:子爵的青花瓷 分类:都市小说
虽然说短时间内这个白瓷雕像暂时无法从水中取出,但是大家还是能够透过透明的容器壁大致看清里面东西的情况。
整尊观音像高二十多厘米,通体施青白釉,虽然因为在海水中泡的太久的缘故釉面已经变得粗糙,但仍然能够看出以前晶莹光洁,如冰似玉的特征。
观音体态硕壮,广额丰颐,面部塑造极为传神,胎体的披帛,长裙等衣物线条流畅,衬托出优美的形体。
至于认出这是观音菩萨,而不是其他的某位神灵也很简单,因为这尊神像头部的冠冕很有特色,因此这里专业人士一眼就看出了这究竟是属于哪位神灵的塑像。
五代,两宋时期是佛像世俗化流行的时期,也是雕塑艺术的最高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当时受到崇拜最多的观音菩萨塑像。
从现在这个塑像中能够看出,虽然造相的手法比较写实,但丝毫不流于俗气,尤其注意细部的刻画,更能体现出一种标准的文人审美情趣。
至于烧制年代这个就纯粹要看那个专业人员的判断了,毕竟华夏传统是不会在神像上留下年号标记的,因此鉴定就纯粹要从样式上判断了。
好在这尊塑像样式并不冷门,所以船上几位专家通过网络与看见照片和视频的另外几位专家简单的讨论了一会儿后,就确定了这座观音像来自于北宋中后期。
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必须要感谢华夏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少因为附近的造岛工程而在附近布置的无线基站帮助他们和陆地联络之后,能够大大加快他们的研究速度。
可惜的是,确定了这尊观音像的制作时间之后,也只能确定这条船应该来自于北宋之后的朝代,而无法知道更多的信息。
造成这一原因主要是因为华夏人本身对于神像的态度一直是认为越老越有年头越好,因此在一条船上放一尊有着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历史的神像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梁恩家在信仰上和普通的华夏人一样,去庙里了可能会烧柱香,但平时基本不怎么管。
但上次梁恩带回去那个有年头的龙泉窑布袋和尚像之后,他的母亲就专门在家里腾出了一个地方每天烧三根香供奉了起来。
而之以这么做的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因为这尊佛像有年头了,所以在传统华夏人眼里会是一尊很灵验的塑像。
好在随着覆盖着沉船残骸的杂物被清理干净之后,随着沉船上的东西不断地被送到打捞船上,大家能够找到的线索也越来越多。
这也多亏了华夏人宋朝以后有着用瓷器当餐具的习惯,而不像那些东南亚人或者印度人直接用树叶当餐具。
虽然说那个年代的穷人也未必买得起各种瓷器,但船上那些海员们是一定买得起的,而这些能够耐得住海水浸泡的瓷器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这些东西都是元代早期到中期的民窑青白瓷。”看着那些只有偶尔一两件里面有花纹的瓷器碎片后,一位专家很快判断出了这些东西的来历。
和刚才的神像不同,这种船上自用的民间的瓷器是用于判断这条船沉没时间的最好对照物,因为船上的颠簸,所以这些易碎品基本每次出海都要补充一批。
因此,只要判断出这些瓷器大致的年份后,就能够很容易地推断出这条船大致的沉没年代。
“这东西不会早于元朝中期。”再次讨论之后,大家通过这些青白瓷的外形和样式对这些瓷器有了基础的判断。
至于无法细致是因为整个元朝期间这些民窑烧造的瓷器不但样式变化不大,还没有统一标准,除非进行科学检测,不然不可能确定具体时间。
由于船只在礁石上被海浪拍碎的原因,所以整理起来难度也比想象中小的多,至少可以不用担心船只结构而直接多点同时开始清除淤泥。
随着清理工作的进行,这条船残余的部分逐渐从海底露了出来,从散落在船底的残骸来看,这是一条有着水密隔舱的华夏传统帆船。
从分成两段的残骸以及附近礁石上的情况来看,当年这条倒霉的船大概率是在风暴中被直接拍在了礁石上,然后直接从中折断了,以至于现在的残骸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很快,一个又一个装满海水的大箱子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