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太平洋 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 罗马假日
豇豆炒肉盖米饭、砂锅米线……
唐海的心愿肯定是做满汉全席,比较残忍的他不会去做,比如需要用到豹胎、熊掌、猴脑等等,但是响彻天下的佛跳墙之类的,没有任何中餐古菜大厨,不想在最高级的酒店用这道菜展示自己的厨艺。
只是目前做不了,需要大量的堆积中餐的逼格,到时候人们才会认为值得花这个钱去吃这个菜。
这是关乎到整个餐饮行业秩序的问题,不是说谁的东西好吃,就一定能卖多少钱,同是米其林三星,龙景轩人均一顿饭就400人民币,小野二郎一顿饭至少400美金,这等于是江湖地位的堆积为题……
唐海再怎么强,再怎么能够以一敌百,干掉马西莫、马格斯,他如果一定要卖中餐,那也是不能随意抬价的。
简单的说,他抬了,同是三星的龙景轩抬不抬?龙景轩附近的没星但味道不差的抬不抬?内地的抬不抬?
抬了谁买账?
这都是要一点点来谋算的,必须最底层的基础够牢固了,金字塔的顶端才可能够高。
中餐基础是什么?就是米饭、面条、包子、饺子、粉。
而增加基础厚度,一则是用好料,譬如唐海直接用斐济最著名的那品牌饮用水,隔壁小王做饭必定用的那个相当于特供的,大米唐海用的是稻花香2号,锅子用德产几万一个的……做出来的米饭就算唐海卖50一碗,大把人吃。
一个是增加工序,最好是增加人力的工序。比如特别到哪里运好水,没有备长炭也可以用别的比较优质的碳丢进去静置一天,洗米的时候次数少点,抓米力度少少大点,煮的工艺也讲究一些,比如唐海的先煮后蒸工艺。这样即使材料不是顶级的,吃起来肯定口感不同。
两者适当程度的结合,然后必须给食客看到制作的过程。
林林种种下来,做的数量肯定是不如用机器的多,但因为投入了大量成本,味道又好,安全性又高,竞争力也就上去了。
唐海是反对大批量出产的,现在哪怕挪威、冰岛,也还没到可以全面机械化的地步,一升油等于100个人工,手艺人怎么活?在收入分配和福利分配问题没搞好之前,机械化太严重是会伤国本的。
而且机械做菜也确实还不够好。
3月1日之后,欧洲这边渐渐兴起了一股奇怪的风气。
首先是从瑞典传来的中餐风潮,也不是什么名贵的东西,就是简单的米饭、包子、饺子、面、粉,五大类,进行了大改进。
要说米饭饺子之类的全球哪里都有,但中国风还是看得出来的。
以前这些东西哪里都有,但这一次不一样,首先用料开始讲究,一改恶性竞争导致劣币逐良币之风,二是全套东西开始变得透明起来,开始走“明星风”。
接着又过了几天,一些明星中餐馆又发生了改变,往时候大家还是想着大抵是“汉堡王”的风格,用量大来拉拢客源,但慢慢的开始尝试做精细,比如原先是主打大肉包的,可能就慢慢变成主打更耗人工的小笼包。
一股春风从瑞典吹向整个欧洲,很温和,很缓慢,但却是一种复苏之风。
要在一个地区混得开,得要了解当地人的三观。欧洲一些中产阶级,比较重视食材的产地,以及重视人力投入、是否划算等等。
唐海这一次的举动,其实还是走出口转内销的做法,用优质、精品、大人力,打算潜意识的影响欧美中餐中低层的“明星餐厅”,然后国内明星餐厅会自己跟着学,次一级的餐厅又会跟着学。
这一过程初期开展挺顺利,后期不知道,但唐海隐隐感觉到了一股时来天地皆同力的感觉,以往他强是强,但诸多料理手段是欧美或日系的处理方式,一来就他一个人赚钱,别人眼红,二来带不起势头。
这一次,唐海算是慢慢体会到了卢布松和法菜,甚至是法国完美结合,马西莫和意大利完美结合的力量,这是一种超脱于技艺之外的神力。
三月中旬。
意大利,罗马。
意大利人是传奇的,也是浪漫的。
罗马,这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城市,被人们称为“永恒之城”。这里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在古时候,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