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第六五一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一)

更新:09-17 02:20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军事小说

    刘钰琢磨着怎么搞钓鱼,来办一场类似于前朝“空印案”的震惊全国的大案。

    京城里,皇帝的面前也挂着巨幅的黄淮流域图。

    只是,皇帝手里捧着在看的东西,却似乎和淮河、运河等问题无关。他在看刘钰的一篇关于贸易的奏疏。

    《英夷茶税论》

    只是皇帝每看一阵,就停下来,目光扫向挂着的黄淮地图,眼睛往海州、扬州等地方瞟。

    那是大顺的两大盐场。

    一个在黄河以北,一个在黄河以南。

    奏疏上,刘钰介绍了一下英国茶税导致走私茶泛滥、走私犯又导致合法茶滞销,合法茶滞销又促进走私茶泛滥等等事情。

    这些事,皇帝和大顺的任何一个大臣都能看懂,因为大顺也面临一个类似的东西。

    盐。

    道理都是这么个道理税高,私货多,私货多,官货卖不动,官货卖不动,私货更多……和茶一样。

    这一次废漕改海,清理淮河,漕米南移,都是些大规模的改革,而且也基本都集中在江苏,这里是这几大改革影响最大的地方。

    看似好像和盐没有啥关系。

    实则关系巨大。

    因为废漕改海,意味着盐的运输线路也要改变了。

    之前往南北运盐,都是要等漕米船经过运河之后再运,走的也是运河。

    为了方便检查、缉私、防止夹带等等,也要专门设置检查的地方,硬性规定线路,影响规定必须要打捆集中运输方便查验。

    现在要废漕改海,不只是百万漕工的问题,还有盐转运问题。

    盐要改变转运模式,运河走不了了……今年还能走、明年还能走,但只要废掉漕运,就凭黄河携带的泥沙,最多三五年,运河就彻底淤死了。

    运输,不是问题。

    从来都不是问题,包括漕米。

    运输之外的问题,才是问题。


    比如漕米,要考虑没有海军情况下的海盗风险、考虑西洋人直接突袭长江口截断漕米直接南北分裂的可能。反倒是运输的安全性,是最低的优先级考虑。

    盐也一样。

    运输不是问题,运河就算没了,运输也不是问题。

    问题是在现有政策下,与运输配套的缉私、检查机构,才是大问题。

    大顺朝廷里都是些顶尖人才,科举那可真是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能考科举当状元的,你让他们自小学算数几何物理化学,也基本都是一把好手。

    主要是学的那些玩意儿不行。

    但真正为官的时候,学的那些玩意儿基本用不上,还是要靠实践积累。他们是聪明人,自然想过许多种改革措施,尤其是盐政的改革。

    但之前都不能用,不敢用。

    因为朝廷的首要选择,是稳定。

    比如大顺的废漕改海,刘钰当初打定的主意,就是等着黄河决口,淤死运河,不得不走海路。只不过皇帝看到大顺下南洋之后,看到海军已经有保证之后,主动尝试了改革而已。

    这属于意外的果决,在刘钰计划之外的意外之喜,本以为要等黄河决口呢。

    现如今,盐暂时还没出大问题。

    皇帝却在看刘钰的英夷茶税论,眼睛不断往地图上海州、扬州的方向瞟……

    似乎,有那么点“一个羊是赶、俩羊也是放”的意思,反正废漕改海之后也要改动,不如一块都改了得了。

    但究其本质,却不是这个原因。

    盐税。

    对前朝大明、大顺的重要性,排在首位的,不只是盐税本身。

    而是作为一种“紧急财政”,这才是盐问题这么重要的根本因素。

    大明和大顺不能搞国债的原因,刘钰已经和皇帝说过无数次了,皇帝当然也羡慕英国的国债制度,但听了刘钰讲明白简单的利息问题后,就知道纯粹扯淡,只能羡慕。

    大顺的税收延续明制,穷的叮当响,一年收那几个子儿,一旦打仗、大灾,顷刻间国库见底。

    这时候怎么办?

    盐商作为“紧急财政”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盐商



第六五一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一)  
相关:    洛丹伦的黎明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全球进入数据化  穿越之莫问人归处  
下面更火
搜"新顺1730"
360搜"新顺1730"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