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第三百零三章 汤玄策的人生(上)
弘治皇帝一看到王承裕的文章便有定论,京中其他官员自然也作出准确的判断。
这里面的缘由,不仅仅是王承裕的文章写的好。还因为掌握着舆论的文官集团和卫所利益并不紧密,以及报纸在信息传播上远超这个时代的犀利。
四月初五的清晨,真理报第二期如期发行。
在这两天的时间中,吕纪先吕御史确实又组织了一批人手写文章反驳王承裕的观点。他有魏国公府提供的钱财,有老牌御史的身份,组织一批文人并非难事。
但是,也仅限于此。
第二期的真理报上,头版头条是吏部尚书马文升的文章。他赞成在京师、天津卫搞试点。
这是张昭亲自到吏部上门约稿的结果。对于这些朝堂大佬们而言,写篇文章于他们和喝水差不多。
接下来则是李阁老的得意门生,户部郎中徐贵的文章。
王小娘子当日还发愁文章的事,在李阁老隐晦的表态之后,其门生、故旧自然要摇旗呐喊。外加意识到报纸在舆论上优势的职业喷子们(言官)纷纷投稿。
真理报第一期的第四版上附有投稿方式和投稿地址。第二期的稿件根本不用愁。
吕纪先等人的文章都在第三版。
结果,可想而知。
身兼总编的王絮雪,用笔名“木兰”写一篇鼓吹废除卫所好处的豆腐块文章。之所以是豆腐块,因为文言文的文章都很简短的。科举八股文基本都只有几百字。这不像白话文,需要用很大的篇幅描述。
而“木兰”这个笔名,取自“花木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亦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蕴意。
四月五日的真理报在发行后,在京中进一步引起极大的轰动。街头巷尾,茶铺酒肆、青楼会馆俱是讨论废除卫所的议论声。
盖因,京中有很多卫所。太宗皇帝时期,设有七十二卫所拱卫京师。除开天子亲军外,比如锦衣卫就是卫的编制。其他的卫所约七八十万人都在此次革新之列。
出朝阳门外沿官道而行半里,便是一处略显繁华的集市。并非所有的进京人士都带着货物,非得由崇文门进京城。从通州而来的官道直通朝阳门。
这条道路上自然需要有歇脚、喝茶、吃饭的地方。而京城居,大不易。城外也会汇聚出消费的地点。
集市中的一间早点铺子里,汤玄策坐在店铺外支起来的桌子上吃着豆腐脑、油条。
耳边全是议论在京中搞试点废除卫所的话语。
“都说要搞试点,要改革,到底怎么改?咱们京中的情况,和宁夏、固原两镇又不一样。这卫所的土地啊,早就被瓜分殆尽。王老大人再清直也追不回来。”
“不是说王老大人是前吏部天官王少傅的幼子吗?”
“那顶什么用?现在不仅是土地的问题,关键是那些有着军籍的士卒这几代人繁衍下来,子孙早就在京中开枝散叶,各自谋生。谁还愿意回去种田?”
汤玄策穿着带半旧的直裰,袖口都磨起边,大口的喝着豆腐脑。心里微微一笑。
真理报第二期,本来只准备发行1000份,但是昨天上午供不应求,京中权贵派人到报社求购。昨天又紧急加印了2000份。总共销售出3000份。
他的这份工作得以保住。而报纸大卖,也令他看到一丝改变人生、生活的希望。
作为报社的编辑,每个月二两银子,中午、晚上报社有食堂管饭。饭菜普通,但是相比于他在国子监的苦逼生活,却要好上太多。国子监发的那点口粮够干什么?
汤玄策喝着咸咸的豆腐脑,都感觉到味蕾上似乎有点甜。
这年头,糖是奢侈品,等闲难得吃到一口。而酱油、盐、姜、醋、葱花这些调料还是常见的。
他知道为何汇聚着几十家食档、酒店、客栈的集市这里,吃个早餐都能听到议论废除卫所声。原因是,真理报社就在集市南半里外的大院中。
在这里吃早餐的,不是守着在这里等消息的大户奴仆,就是落魄文人,想要去报社投稿或应聘,博一个扬名的机会。
“现在京中舆论都已经在讨论任何废除卫所,和安置的问题。反对废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