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55章 太宗篇终 一个时代的结束
上海外港,俯瞰大海,控扼长江,壹号港乃是军港大汉东海舰队的母港,出长江,跨大海,总能望见威武霸气的战舰,一举一动都是对远航而来的外夷商人的震慑,尤其在东海舰队完成炮舰的更新换代之后。
贰号港距离壹号港有一定距离,是上海最大的民用港,规模大,泊位多,一次性能供上百艘大船停泊。与沿松江铺开的内河码头不同,贰号港口多供近海、远洋大船停泊,而深秋时节,正是港口最为忙碌的时候。
因为泊位紧张,无法进港,在上海港外还游弋着不少商船,都很“乖巧”。没办法不听话,就在不久前,有一艘大食商船赶到上海,不知是第一次来没有经验,或者船长被蒙了心、失了智,竟敢不按规定、不听指挥,想强行进港,补水下货。
海关的巡逻船几度警告,不听,然后竟引出了东海舰队两艘炮舰,当着众番船的面,打了上百发炮弹,将那艘大食商船生生击毁坏,可震煞了一大波人。
正常情况下,上海这边的反应是不至于如此过激的,海军也没这么轻易出动。但是,此番上海正处于特殊时期,皇帝即将巡幸到此,岂能容区区蛮夷放肆,大汉的规矩,必须让洋夷老老实实地遵守,否则堕了大汉天威,失了国格,若是上达天听,那可不好交代
对皇帝的驾临,高兴的不只是上海的士民商贾,还包括成千上万的外商,一定程度上,他们比大汉的子民还要兴奋。毕竟,大汉沿海虽然开放了许多商埠,但大汉内地尤其是靠近皇权核心的京畿地区,却是越发难进了。
对于诸多自海上远来的夷商,整个大汉依旧笼罩着一层迷雾,开放的窗口固然光鲜亮丽,繁荣发达,吸人眼球,但比起神秘权威、统治着万里江山、亿兆生民的大汉皇帝,至少在当下,吸引力却不那么足了。
而趁着本季抵达上海的夷商们,又如何能不趋之若鹜,以至于有些准备离港返航的商船,都改变了时间计划,就为了一瞻大汉皇帝的绝世风采,即便只是凑个热闹。
皇帝刘旸对上海的视察,还是从基本的政治民生开始,当然,对于这座已经成为大汉帝国最大贸易港的商业城市,过问事务多少要偏重于商业。
在这方面,有几个让刘旸都感到咋舌的数据,到雍熙十三年,上海所有港口埠头十日周转停泊的载重已达到32万石之多,这样规模的货物吞吐,已经让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汉第一大港。
同时,每年仅江海关的总商税收入,就已近三百万贯。由于朝廷在粮食输入上的低关税,每年自南洋输入上海港的粮食,也超过三十万石,足以供上海全境四十万士民两月的粮食消耗。
除粮食之外,各种商品、物资的吞吐量,也在雍熙十三年攀至新高
当那一串串经过修饰的数据摆在刘旸面前时,他也不禁有些眼花缭乱,于老大帝国的巨大体量而言,上海这点成就并不算什么,然而,这才几十年啊,曾经的渔村、农田,就发展到如此地步。
一时间,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刘旸,也觉魔幻,内心充满了不真实感,忍不住好奇心去探究究竟是如何成就这样一座大都会的,而细思之后,刘旸生平第一次真正接受并肯定了“商业”的驱动力量。
上海已经不有不少洋商夷馆,常年寓居于此的外商夷人也有数万人了,对于这些,刘旸倒不像世祖皇帝,看着碍眼,要清除一番,当然也是由于上海这边的外商多比较守规矩。
连同高丽、日本这样的“友邦”商贾在内,刘旸命人从诸国各地商人中挑选了一些人作为代表,与他共进晚餐。
于是,有十二名外商成了“幸运儿”,得以就近与大汉天子对话。当然,这十二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家资丰厚,名气大,且久居上海,识汉字,说汉话,遵汉礼。
在京城时,刘旸也曾不只一次同自陆上远来的夷商接触过,从那些陆商嘴中了解中亚乃至更远地区的宗教、政治、军事、经济以及语言文化。
但对于浮海来者,过去刘旸见得多的,主要是早期的土著国家使者,随着大汉对几乎整个东南亚的制霸切割,这种外交状态也逐渐变成如今“新汉藩体系”。至于海商,实事求是地讲,此次还是刘旸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进行对话。
谈话的内容,大体是一致的,主要是让刘旸了解他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