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 深海狂鲨-“乙”型潜艇
潜艇的出现远在航母之前,且在一战中,潜艇就发挥出了巨大的威力,但真正让潜艇成为海战主力的却是二战,而不是一战。
在潜艇出现初期,帝国海军对这种可以在水下航行的战舰并不是很重视。当初,荷兰人第一个就想到了唐帝国,并且到唐帝国来推销他的“潜艇”。唐帝国海军接待了这名“异想天开”的家伙,然后就将其打发走了。结果,唐帝国错失了成为第一个装备潜艇的国家。不过,到一战前夕,特别是在很多技术得到了解决之后,唐帝国开始重视这种能够隐蔽接近敌人战舰,并且给予致命一击的新型武器了。
一战期间,唐帝国生产了一百多艘潜艇,大部分都只能执行短程作战,主要用到了对日本的封锁上,几乎没有潜艇参加大西洋上的战斗(一战中期之后,唐帝国海军也没有在大西洋上活动了)。对日本的成功封锁让唐帝国认识到了潜艇的厉害,而且还掌握了潜艇的主要战术。而且,这时候唐帝国海军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潜艇战术专家。
残酷的现实让唐帝国在一战后并没有加强在潜艇部队上的投入。在唐帝国海军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八丈岛海战”,“阿南巴斯群岛海战”这类由大舰巨炮决定胜负的战役,所重视的仍然是战列舰,重巡洋舰等海战利器。更严峻的是,一战后,唐帝国政府削减了大笔军费,海军与陆军都进入了“冬季”,在大型主力战舰的建造都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在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航母之后,还有多少钱能够用来发展潜艇?
实际上,唐帝国在发展潜艇方面最大的帮助是德意志帝国,另外波斯帝国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不管是在战前,还在战争期间,这两个国家对唐帝国在潜艇发展方面提供的帮助都是显而易见的。
一战期间,唐帝国有世界上最好的潜艇设计工程师,这主要得益于唐帝国那一百多艘潜艇的订单。可在战争结束之后,唐帝国已经无力养活这些工程师了。人才的流失也许是海军最可怕的事情。而这一情况很快就得到了解决,而最应该感谢就是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在08年向唐帝国与德意志帝国发出请求,希望购买,或者是协助建造一种潜艇,以满足波斯帝国海军在东地中海的军事需要。而正是这个机会,唐帝国的海军潜艇设计人才才不至于丢掉饭碗。
德意志帝国是将其在一战期间建造的潜艇出售一批给波斯帝国。这个提议没有多少吸引力,因为一战后期,唐帝国就向波斯帝国提供了十二艘潜艇,其性能不在德意志帝国潜艇之下。参加竞标的唐帝国工程师则提出帮助波斯帝国设计一种新的潜艇,而且是采用了大量新技术的潜艇。最后,波斯帝国海军采纳了唐帝国工程师的意见,拨款2500万(波斯帝国的货币,大概相当于唐帝国货币的250万左右),委托唐帝国工程师帮助其设计一款新型潜艇。
设计工作在08年底就开始了。具体的承包商是唐帝国武汉造船厂(这是唐帝国最大的潜艇建造承包单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武汉造船厂在10年初拿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并且随即获得了波斯帝国的认可,波斯帝国也与武汉造船厂潜艇了正式合同。武汉造船厂负责建造第一批四艘,而后面的八艘则由武汉造船厂协助波斯帝国贝鲁特造船厂建造。
这种被命名为“阿巴斯”的潜艇并不先进。武汉造船厂在设计时比较保守。潜艇长72米,水下排水量862吨(水下983吨),水面最大航速19节,续航力8000海里,水下8节,续航力78海里(4节),设计下潜深度130米(实际上限制在了80米),艇艏安装4具鱼雷发射管,艇艉2具鱼类发射管,总携带鱼雷14枚,另外还有一门20毫米机关炮,全艇共43名官兵。
潜艇的性能说不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只是比一战时期的潜艇进步了一些,而且采用了一些新技术而已。也正是如此,潜艇的造价才控制了下来,在满足了波斯帝国海军需要的情况下,控制价格是最关键的因素。
也正是这种潜艇的建造与设计工作让唐帝国的潜艇设计师,船厂的工程师有了继续发展的机会。后来,德意志帝国也采购了两艘这类潜艇(从波斯帝国购买的)。在具体使用中,其设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德意志帝国对其非常不满意,波斯帝国海军也发现了这些问题,所以在14年的时候,波斯帝国海军准备重新采购潜艇。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