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吏 第947章 三千年来谁著史?
更新:09-10 07:13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玄幻小说
“太史令……”
这是叔孙通的新职务,他记得,在奉常陆贾要求下,老迈的胡毋敬不情愿地将史册府库钥匙及印绶交给自己时的眼神。
“我知道,汝欲何为。”胡毋敬在从他身边经过时,轻声说道。
他们都知道叔孙通是个怎样的人——一个面谀小人,没有骨头的孔儒,依靠跪舔武忠侯得到宠信,专门做一些粉饰的工作。
而太史官署的瘦削史官们,也在叔孙通巡视时沉默地站在一边,并不理会他示好的笑容。
没人知道,二十多年前,刚开始在鲁地求学的叔孙通,他的梦想,是像父辈一样,做一个铁骨铮铮的史官……
这是个在齐国、鲁地很受崇敬的群体,一般来说世代传承。
在史官看来,史书是神圣的,不可随意篡改的。当一位史官听闻或者目睹一件事,认为十分重要时,便会记录下来。古代丹册纪勋,青史纪事,故谓之为丹青,当笔画在丹青上一一成型,这件事的事实也就注定,任何的更易,都是对历史的亵渎。
正是在这种理念下,春秋的史官,在强大的君权卿权之下,却依旧挺着脊梁,坚守职业底线,而董狐、齐太史这两人,更是史官们的精神支柱。
当年,晋灵公被赵盾指使赵穿杀于桃林,于是晋国史官董狐便直接写下“赵盾弑其君”几个字,赵盾辩解说弑君的是赵穿不是我啊,董狐则反驳说你身为正卿,作出流亡之态,跑到边境却停了下来等朝中生变,国君被弑,你回来后也不先讨伐弑君者,凡此种种,弑君的主使不是你还是谁?一席话说得赵盾无言以辩,只能任由董狐记上这一笔。
至于齐太史的事迹,则是在权臣崔杼弑君齐庄公的时候,齐太史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就杀了齐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崔杼告诉齐太史第三个弟弟道:“汝三兄皆亡,汝若想活命,则书国君暴病而薨,何如?”齐太史的弟弟却以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回应。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他依然写下事实,崔杼也被史官们的硬骨头震撼了,无奈之下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
而与此同时,齐国的南史听说这件事后,便抱着竹简跑来,想要在齐太史一家死绝后,继续秉笔直书!
如飞蛾扑火,前赴后继,只为记录事实。
晋董狐笔,齐太史简,这是史官与权臣对抗的两次重大胜利,也是他们口口相传的骄傲。
“若世上的事都这么简单,那就好了。“叔孙通叹了口气。
这一简单世界观的第一条裂痕,却是他在随夫子孔鲋学史书《春秋》时产生的。
当孔鲋谈及孔子作春秋的原则:“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时,年轻的叔孙通有些发怔。
“应该写的一定要写上去,该删的一定删掉?”
“不是说史笔如刀,史笔如刀,丹青已干,不可改么?”
在通读春秋全篇后,他注意到越来越多的问题。
“天子实际上是被晋文公逼着去参与盟会的,为何却写成了‘狩于河阳’?”
当他大胆提出这个问题后,却被夫子狠狠瞅了一眼。
“孺子,你懂什么?”
“这是春秋笔法。”
“是微言大义!”
孔儒说的还模糊,当叔孙通与一位公羊家的弟子交谈时,他的说法就直白多了。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原来如此!叔孙通恍然大悟。
孔子还是有节操的,他眼里唯一的尊者,仅有一人,那就是周天子,对一些大诸侯,该骂则骂,可但凡涉及天子,孔夫子下笔总有些扭捏。
贤者则多一些,诸如周公、管仲等,都是孔子尊崇的对象,故对贤者不利的事,比如周公曾称王的传言,管仲人品的问题,都一笔带过。
其为天下做出的贡献,胜于道德本身,这就够了。
至于为亲者讳嘛,孔儒对孔家两代人皆出其妻的事,一直语焉不详。
“当时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常侵凌周王,此周王之耻,无故受耻,人所不欲,故圣人讳之。然春秋不虚美,不隐恶,独于字词间斟酌以示褒贬,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