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乡村文艺生活 第111章 香江版《英雄志》
更新:09-08 00:46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都市小说
测试广告1于向明知道,这个买卖他们不接,林亚楠一定会找另外一家饭店,她是有选择的,所以他们可议价的空间不高。读爸爸 m.dubaba.cc
而自家饭店要想接下这个买卖必然要增加人手,甚至是改建后厨,他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估算了一下,后厨至少需要四个人,还得有人去给剧组送饭,自家饭店至少要再招五个人,还得买台送货的交通工具。
这个投入让于向明有些迟疑,他见妻子没有开口便知道她也在犹豫。
“亚楠,我们饭店给剧组提供饭菜是可以,但你们得保证一直有剧组才行,我们干这个买卖投入可不小。”
林亚楠有些讶异,看样子原来刘红梅家里是她丈夫当家。
“姐夫,这个保证我可给不了你们,不过我们可以签个合同,限定你们家饭店可以作为我们影视城的独家供应商,每年签一次合同,你看怎么样?”
林亚楠觉得自己说出独家供应商已经非常有诚意了,现在她是甲方,不可能向刘红梅夫妻让步太多的。
刘红梅夫妻见林亚楠的神色便知道这件事不好谈,夫妻俩跑到楼上嘀咕了一会儿,最终答应了。
签好合同,夫妻俩紧锣密鼓的开始筹备,刘红梅张罗找人重新布置后厨,而她丈夫于向明则回到了以前工作的工厂。
他准备挖人,既然下定了决心,那就破釜沉舟,跟他之前开饭店一样。
他找到自己昔日的徒弟,给徒弟开出了比在工厂工作高出一倍的工资,就这样从工厂撬过来了一个成熟的厨师。
结果厂里有两个帮厨的得知这个消息,也凑过来,高出一倍的工资让他们心动了。
于是乎,于向明把这两个人也招了,厂里后厨的人直接被挖了一半。
以至于很快厂里便有了传言,说于向明跑韩屯去开饭店发财了,把厂里食堂的人都给挖走了,开的工资比厂里高好几倍。
韩屯就这样以八竿子打不着的方式再次出现在了平县部分老百姓的口中,成了一处发财如捡钱的地方,让更多怀抱发财梦想的人涌进了韩屯这个小村庄。
何平在家里闲着的时候,企业没有闲着,金坷垃的郭文兴教授在盘点了饲料厂今年这大半年的发展情况后,决定向外扩张。
跟养鸡场、养猪场不同,郭文兴教授把金坷垃走出辽省的第一站锁定在了南河省这个中原省份,同时也是国内的农业大省。
加上之前魏峰前往宝安开设养猪场的事,韩屯的队办企业已经全部实现了走出辽省的阶段性目标。
远在羊州的江永安时隔三个月给何平打电话,报告了一个好消息。
《英雄志》第一卷在香江开售,一个月时间狂销二十万册。
要知道香江不同于内地,人口几百万而已,一个月时间销量达到二十万册,实属罕见。
至于《英雄志》能够一炮而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香江报纸《明报》的老板武侠小说巨擘金庸老先生在报纸上发文评论:一部《英雄志》,数英雄之行,起跌宕之音,阅后心中澎湃有加,实不得不一吐而快之。
其后又有香江《明报》编辑评论称:此作诚金庸先生封笔后,武侠小说之扛鼎巨作。
说起《明报》,是由金庸先生和沈宝新先生共同出资于1959年创办,每日出版一张。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庸负责编务,潘粤生作他们的助手。
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在彼时的香江,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商报》上连载已拥有大量读者。许多人为了看金庸武侠,才开始关注《明报》。慢慢金庸的武侠小说打稳了《明报》基础,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明报》已经成为日销十万份的大报,是香江媒体界举足轻重的报纸之一。
受益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明报》的读者多有对武侠小说痴迷之人。
自1972年金庸先生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完结之后,尽管香江武侠小说界不断涌现出新人新作,但武侠小说走向没落已经是一件不可避免之事。
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武侠小说走向没落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