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秘术 第四三零九章 广交朋友,漏儿自然找上门来
更新:02-23 05:33 作者:北域神灯 分类:都市小说
张天元一直认为,现今“捡漏”概率很小,他也喜欢去花鸟市场逛逛看看,但那里的真品很少,精品基本看不到。
如果抱着‘捡漏’的心理,想一夜发财、暴富,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张天元给奥尔默和卡尔洛特提起了一件事,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最高拍卖纪录后,元青花一下子火了。
宁城一名收藏爱好者随即展示了他在深山里收到的几十件元青花,看起来品相极佳,但许多专家认为那些不是真品,因为文物考古学术界普遍认为,元青花存世不多。
很多收藏爱好者也认为,市面早已无漏可捡。
张天元认识一个人,早期也到花鸟市场之类的地方看东西,多年前还花了几万元在北京购买了一个瓷罐,结果被证实是赝品。
收到假东西对刚踏入收藏领域的人来说是常见的事。
许多人玩收藏仅仅是出于兴趣,他们不懂文物,没有眼力,也不去学习。
张天元经常看到一些收藏爱好者不了解文物常识就收回一大堆所谓的“宝贝”。
书画、瓷器以及铜器类是造假“重灾区”。
张天元曾经就遇到过一个类似的典型例子。
家住西广崇左市的李老伯在两位家人的“护卫”下,将20幅书画作品、3件铜器扛来帝都找人鉴定。
据家人透露,这些均是李老伯几十年来网罗到的精品。
只见李老伯小心翼翼地将他的宝贝摆上鉴定台,结果被一一“驳回”:画卷无一真品,且超过半数是印刷品。
许多收藏爱好者连印刷品和手写画作都分辨不出。
现在的书画仿品做得很精巧,画作部分是印刷并做过特殊处理的,题款部分是手写的,如果没有相关知识,很难分辨真假。
而李老伯带来的铜器也被全部判为现代工艺品,其中一个重15公斤的铜鼎底部印有“陈瀛家藏”四个字,其“陈”字为简体字。
张天元对此哭笑不得。
虽然说有简体字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赝品,但即便是古代的简体字,也是有特例的。
“你们两个真要想玩收藏,长眼力最重要,收藏爱好者一定要多看展、多看书、多学习,经常和专家交流。”
张天元看向奥尔默和卡尔洛特说道。
他一说起自己擅长的东西,就显得特别兴奋,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似得。
张天元有一个姓苏的朋友,在收藏界颇有名气,而他就得益于“多逛博物馆、多看书,经常与专家、收藏同行交流”,从踏入收藏领域至今,他没有走太多的弯路。
苏先生于2005年临近退休时才开始收藏,其藏品——清代汤贻汾的山水画在2009年央视《寻宝·走进宁城》活动中获得“宁城十二大民间宝物”。
苏先生认为,广交收藏界朋友,多向专家请教交流,对提高收藏眼力、水平作用非常大。
没有人可以做到面面俱到,甚至专家也可能在不熟悉的领域“打眼”。
咱们国家很多城市都有收藏协会,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学习。
作为工薪一族,苏先生在收藏中从来都是小心谨慎、量力而行,一来不指望“捡漏”,二来坚持从可靠的渠道收购藏品。
苏先生一般是向其他藏友购买,或者参加中、小型拍卖会。
其获得“宁城十二大民间宝物”的清代山水画就是从藏友处收来的。
苏先生最近一直在寻找值得收藏的铜鼓,因为对铜器把握不准,他特地青铜器方面的专家为其把关,“看了两个都是赝品。我也不着急,好的东西可遇不可求。”
苏先生还向收藏爱好者建议:“收藏不要钻找老物件的牛角尖,可以收藏一些当代名家的书画,这些也是有升值空间的。”
张天元跟苏先生成为朋友,事实上就是因为曾经帮这位苏先生鉴定过东西。
其实现在很多专家都认为,现今散落在市面的精品数量并不是很大。
收藏讲究流传有序,精品的经历和脉络大多有据可查。
许多藏家会通过正规渠道收藏历代精品,因为流传清晰、渠道可信,而藏家一般也不会轻易拿这些精品出来鉴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