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魏晋南北朝 第二十七章霸王出世上
更新:11-20 14:19 作者:胡马啸西风 分类:军事小说
(加我微信公众号“猎户星座”可以免费收到手机推送的历史故事哦。)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随,恒也。--老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的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古喻今,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和希望收复北宋旧河山的情怀。诗中的“京口”就是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东晋大名鼎鼎的“北府兵”警备司令部驻地,刘裕就是靠着北府兵的强悍战力横扫中国,并靠着打出来的权力和声望最终篡夺了司马家大晋朝的江山。而“元嘉”则是刘宋王朝第三任帝王刘义隆(刘裕的三皇子)的年号,“佛狸”却是同一时期北魏帝国第三任帝王拓跋焘(拓跋嗣的皇长子)的小名。
公元424年是刘义隆元嘉元年,同时又是拓跋焘始光元年,18岁的刘义隆和17岁的拓跋焘同时成为了中国版图上最具权势的两个人。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两个大学年龄的青年即将调动当时中国全部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为争夺“老大”的地位而大打出手。不过在这两个青年登基之初,刘宋和北魏分别在各自在国家的“内忧外患”中同时向对方亮出了“和平外交”的底牌。
“内忧”的是刘义隆,刘裕死后的几个托孤重臣废杀了刘义隆的两个哥哥(包括二任皇帝刘义符),推举老三刘义隆登上皇位。元嘉初年,刘义隆内有权臣当道,外有悍将割据,需要时间来捋顺内部关系,排除异己。
而遭遇“外患”的则是拓跋焘接手的北魏帝国。首先是盘踞在关中地区的由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帝国。大夏天王赫连勃勃和北魏拓跋氏有屠种灭族的血海深仇,在击溃刘裕的远征军后,接管了整个关中地区,势力不断做大,无时不虎视眈眈,寻机攻打北魏。不过相对于大夏国这个肘腋之患来说,北魏真正的心腹大患却来自迅速在北方草原的政治真空中崛起的柔然汗国。
早在拓跋焘的父皇拓跋嗣死前一年,为防备实力强大的柔然汗国,北魏在东起赤城,西到五原的一千多公里的北方国境线上修筑了一道长城,并在随后的数十年逐渐沿长城沿线修筑了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等众多军镇,由戍边的军户驻守,平时屯田,战时出兵,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防御体系。
根据专家考证,收录在“乐府诗集”里的北朝民歌“花木兰”就是形成于这一时期,而花木兰替父从军抗击外族入侵的故事,就是反应了这一时期北魏帝国和柔然汗国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战争。豫剧里面最有名的唱段就是《花木兰》,估计就是后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把这个民间传说也带到了河南,并被一代代的传唱和演绎。
但在拓跋焘即位之初,这个由长城和军镇组成防御体系还远未形成。柔然汗国的郁久闾大檀可汗听说北魏的拓跋嗣新亡,刚刚换了乳臭未干的小娃当了皇帝,立即举兵“伐丧”,率领六万精锐骑兵,入寇北魏,攻下了北魏迁都平城前的首都盛乐,并大肆屠杀掳掠平民。拓跋焘闻讯御驾亲征,率领精锐骑兵和郁久闾大檀会战。
史料记载柔然骑兵把拓跋焘的部队围了五十重,包围圈如同铜墙铁壁一般,北魏将士大为恐惧,但拓跋焘神情自若,亲率大军冲锋陷阵,在阵中射杀郁久闾大檀的侄子兼大将军郁久闾于陟斤,大檀恐惧,率领柔然军队撤围而去。我们的主角拓跋焘一出场,就博得了个满堂彩。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为抗击北方游牧民族而进行的御驾亲征为数不少,但像拓跋焘这样赢得畅快淋漓的却寥寥无几,反而像汉高祖兵败白登山,明英宗被擒土木堡的故事让人叹息不已。
人类性格经常出现隔代遗传的现象,北魏开国的祖孙三代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爷爷拓跋珪和孙子拓跋焘都以武功显世,而老爸拓跋嗣却以文治闻名。虽然这一对爷孙都有赫赫武功,但拓跋焘和拓跋珪的身上却有不同的气质:
拓跋珪早年颠沛流离的经历,养成了他性格中坚韧、狡黠的一面,像一只狡猾的狼王,永远在窥视着猎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