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 第二一五一章 不欢而散
苏德战场,局势瞬息万变。
去年冬季至今,苏军趁着德军实力严重受损,在莫斯科周边地区发起了一波又一波连续不断的进攻,截止三月底,苏军一举突破德军经营的普洛特瓦河防线,挺进至中俄罗斯高地,攻占了卡卢加至图拉一线,自开战以来战略态势第一次有了积极的改观。
卡卢加为苏联著名河港和铁路枢纽,工业以机械及汽轮机制造为主,次为化工、仪器制造及食品加工,而图拉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为著名的钢铁和军工中心城市,图拉的煤炭厂、钢铁厂、机械厂、武器厂、弹药厂、拖拉机厂等都非常出名,虽然德国人占领期间迁移走了大部分机械设备,但依然有小部分生产线保留下来,非常利于苏军就地组织生产并用于作战。.
德国人自然不甘心失败,在四月初连续发起反击,苏军刚开始还能坚持,但随着德军援军到达,在布良斯克至奥廖尔一线的兵力由一个集团军猛增到三个集团军,同时还增加了航空打击力量。
苏军压力骤然增大,弹药消耗加速,逐渐抵挡不住德国人的凶猛反扑。
此时,苏联在莫斯科东部地区,还集结了超过十个集团军的有生力量,但是这些部队大多新组建而成,装备极为恶劣,有些连队甚至几个人用一柄步枪,弹药严重不足,更缺乏火炮支持。苏联最高统帅部根本就没有信心把这样的部队送上前线。
现在“租借法案”因为美国自身国力的严重衰退。执行起来已经举步维艰,美元支付也不是那么痛快了,从南华获得的物资越来越少,而苏联自身的产能却面临严重不足,根本支撑不起前线的巨大消耗。
原来的历史上,苏联除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周围的大工业区以及乌克兰和顿涅次盆地上的大工业区外,在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中亚和远东地区还分布有部分工业区。
这其中,乌拉尔山脉的工业区以彼尔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三点为中心向外发展,全长达数百公里,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的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布拉茨克直到贝加尔湖附近的伊尔库次克一带。都有大型联合钢铁和军工企业。在靠近阿富汗和中国边境的阿什哈巴德、撒马尔罕、塔什干和阿拉木图等地,也兴建了重工业带。
从军事观点来看,苏联中央政府在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关于加速发展东部地区工业的决议,建立机器制造、石油加工和化学等部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此期间于东部地区建设的高炉。约占全部新建高炉的四分之三,在伏尔加河和乌拉尔之间建立起了第二个巨大的石油基地,在外贝加尔、乌拉尔、西伯利亚克麦罗沃等地建立起了钢铁和冶金工厂,在中亚建立了大型钢铁厂和有色金属厂,在远东建立了重工业中心,建有汽车装配厂、制铝联合厂、轧管厂和水电站等。
尽管表面上看,苏联西部的工业在战前支撑着国家的国民经济基础,但是东部工业区的存在,却为苏联提供了宝贵的战时工业储备,为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挫败后继续抵抗德军提供了后续的支撑力。
当德军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入苏联境内、苏联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便丢失了西部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时。苏联政府加速了重工业企业东迁的工作。工业东迁是苏联战时动员的重要措施,到1941年下半年,苏联从西部搬迁了2593个工业企业的设备和大量物资。次年五月,基本完成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企业的转移,第二阶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区企业。
不少内迁企业平均不到两个月就在新址开始运转,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开工。到四二年夏天,苏联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战争转轨,有1200家东迁的工厂和850家新建工厂投产,东部地区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40年的28.4%迅速上升到70%。
与此同时,苏联还接受了大量英美资源。
其中。整个二战期间,美国援苏战机高达18303架,约占苏联生产战机总数的20%。其中,苏联海军航空兵接收了2158架美英战机。
美国战机被拆卸后,一般由航母或其他船只运往苏联。航线主要有3条:一条通往东北部。一条通往西北部,还有一条通往南部。其中。最艰难的航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