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重器 第四百二十一章投资
“这个陈桂林很不错嘛,没想到美国人疏忽的地方,他能发现问题,还解决了这个问题!”
林宗棠哈哈笑着,一脸满意的笑容在会议桌前坐了下来。请大家搜索!更新最快的小说
陈桂林的这一个小小的改进,只因为林宗棠当初多了一个心眼,要在场的美方人员签了一份保密协议,结果真是让人完全想象不到。
耐高压容器的钢铁材料当然不会是普通钢材,特种钢的另一个含义,也就是应用范围小的钢材。
在经济规律的指导下,就好像渐冻症的研发资源投入极少,除非有“冰桶挑战”这种吸引眼球的事件,否则很难有爆发性的投入,也就很难有值得一提的技术发展。
而特种钢也是一样,因为产量少投入小,很多处理技术都是从普通钢材的技术上搬过来,于是难免就带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症状。
好在特种钢附加价值高,提高技术指标也一样有相当可观的利润,企业自然也就没有了改进的动力。但这并不是说,有节省成本的办法也不会去应用。
陈桂林的这个“发现”,能让压力容器制造成本减少至少10。至于应用这种特种钢材的其他领域,能减少多少成本就更是不好说的事情了。
杜邦公司为了获得这项改进的授权,不仅取消了盛重对压力容器制造技术的授权限制,还不得不向盛重支付了三百万美元的技术授权费。
自打胡文海亲身示范了出售技术究竟应该怎么定价以后,现在国内好多企业也开始不那么“傻”了。
放在过去,如果有国外考察团来国内考察,有外事部门的协同,再加上对外国人节操的过高估计和对国内技术的“自卑”,可没少有这种被人把自家技“考察”走的事情发生。
再加上两步发酵法维生素c的案例在前,国内现在多少也知道技术在国外是个很“值钱”的东西。技术的出售,不是按照开发过程中支出成本进行定价,而是根据技术在市场上能够获得的利润进行定价,多少算是此时国内研究所和企业的共识。像参考消息和工人日报甚至是新华日报,都有连篇累牍报道过国内技术在国外卖出高价的事情。
像这种能大涨国人心气的报道,报社们总是只有嫌弃不够多不够大的时候,冷嘲热讽冒酸水的论调绝对说不上是主流。
三百万到了盛重手里大概能剩下一百二三十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也不过是四五百万罢了。对三万职工的盛重来说,大概也就是一个月的工资支出。但帐可不是这么算的,有了这笔生意打响招牌,盛重再运作一下,很快国内企业界都知道了,盛重是能把技术卖出国去的单位。
由此带来的品牌效益,可就不止是四五百万人民币能够衡量的了。
厂里当然对这样的结果相当高兴,连带着作为技术的发明人陈桂林也落了好处。一万三千块的星海钢琴,以盛重厂办乐队的名义买来,后脚就送到了他家早年分的筒子楼里。
这钢琴当然不能说是送给陈桂林的,但就说是让他暂时保管并作为厂办乐队培养的后备钢琴手,厂里也没有哪个敢嚼一嚼舌头。
还有厂里准备建的新家属小区,八十块钱一平米的价格早就给陈桂林预留了一套六十平米的两居室——南北通透不冷山,连装修都是现成的。
前脚不等张小菊出国,后脚给陈桂林介绍对象的大妈们就已经上门了。虽然陈桂林表现出暂时没有这个方面的想法,但消息传出去,厂里很多年纪不小还在打光棍的工人却偷偷的或者是光明正大的捧起了技术书籍。
事实早就不止一万次的证明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陈桂林改进焊接虽然名义上是职务发明,但盛重这么大的厂子,决不至于要克扣他的功劳。不能发钱,但发起奖励和福利来,那真是一点也不手软。
处和奔头的盛重工人们,也都憋着劲儿,想着有一天能想陈桂林一样来一次胜利逆袭走上人生巅峰。
哪怕不求能卖出三百万,就是三十万美元放在一般的企业也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情啦!
没林自打出了名以后,外面的乡镇企业老板们请他做私活的价格,都已经涨到一小时两百块了吗?当别人一个月赚两百块的时候,人家已经是赚“时薪”的金领了。
好些乡镇企业的厂长,不,是整个厂子的收入,恐怕都没有陈桂林